尋找中國玉米“高產密碼”
日期:2025-10-17 09:20:40
行走在遼、魯、甘三地的田間,我們尋找的中國“高產密碼”已變得清晰可見——它并非單一的技術訣竅,而是一場“四良”融合的系統性變革。良田是基礎,良種是內核,良機是效率,良法是手段。當這四個要素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被串聯成一條強大的產業鏈時,每一寸耕地的潛力才被真正激發。
在廣袤的田野上,一場關乎“中國飯碗”穩不穩的攻堅戰正在悄然進行——這次的主角,是玉米。
作為中國第一大谷物,玉米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卻也面臨著一個緊迫的現實:在三大主糧中,玉米是唯一存在較大產需缺口,且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的一個。端穩飯碗,必須提升玉米自給能力。
“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問題念茲在茲,心懷牽掛。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轉機,就在于“大面積單產提升”。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全國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200個玉米、100個大豆重點縣整建制推進,效果立竿見影——2023年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近六成。2024年單產提升行動深入推進,玉米、大豆、小麥等主要作物整建制推進縣繼續增加,其中,新增了100個玉米整建制推進縣。當年,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八成以上,扛起了糧食增產的大梁。今年,這場戰役全面升級,農業農村部把大面積單產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舉、協同推進,著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3個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試圖解開核心謎題:在有限的耕地上,產量天花板如何被一寸寸打破?我們記錄下這場從“看天吃飯”到“科技增效”的農業變革現場,尋找藏于田壟間的中國玉米“高產密碼”。
良田筑基:以“韌性”應對自然挑戰
秋日的遼寧省彰武縣五峰鎮,風吹過萬畝玉米田,金色的波瀾涌向天際線。田埂上,49歲的種植大戶孫繼剛蹲下身,從旁邊的玉米穗上擰下幾粒,放在嘴里輕輕一咬,飽滿的玉米籽粒綻開一股清香。
“今年這天氣,真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孫繼剛感慨。從6月的伏旱到8月的雨季,這片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土地,幾度在水火之間。但最終,畝產還是突破了1100公斤。對比去年809.5公斤的平均產量,足足增加了290公斤。
彰武縣全縣耕地270萬畝,其中96.07萬畝是沙化耕地。沙地養不住水,也養不住肥。這是從孫繼剛祖父輩就在抱怨的問題。因此,打造“良田”的第一步,是為這片土地“解渴”,更要“解沙”。
在半干旱地區,一切生產力的解放,始于對水資源的科學運籌。彰武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全局性基礎工程,確立“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目標。截至目前,全縣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2萬畝,新建機耕路480公里、排灌渠系980公里、田間電力設施120處。
配套的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讓田塊的“命脈”活了起來。“過去澆地就像往篩子里倒水,一半滲入地下找不著,一半帶著化肥跑沒影兒了。”孫繼剛眼里有豐收的喜悅,更有對過往艱辛的釋然,“現在不一樣,你看這滴灌帶,把水和肥兌好,吧嗒吧嗒滲到根上,一點兒不浪費。一畝地能省二百多方水,肥料也能省下兩成,省下的就是多賺的!”
變革的效果立竿見影。數據顯示,2024年項目區畝均節水200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提升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化肥畝均用量減少3.3公斤。每一滴水、每一分肥,都用在了增產的刀刃上。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套系統為密植提供了可能。過去玉米種植密度普遍不足4000株,如今借助高效精準的水肥管理,已提升至4500株甚至6500株。更高的株密帶來了更厚實的植被覆蓋,同時起到“以農固沙”的奇效,項目區植被覆蓋度提高了25%。秋收之后,高留茬的保護性耕作模式讓玉米稈被保留在田里,又為土地穿上了一層“鎧甲”,抵御冬春風蝕。
當遼寧彰武的風沙地借由密植技術蛻變為穩產田,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禹城,同樣關于“讓農田適配耕種需求”的改變,正讓農戶在面對不利天氣時多了份從容底氣。一南一北,水與沙的命題不同,但穩產增效的答案殊途同歸。
站在禹城市倫鎮沐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地頭,理事長賈秀莉并沒有因為雨水而顯得過分焦慮。她的底氣,一部分來自腳下這條新修的水泥路。“要是擱以前,這雨一下,地就成了爛泥塘,收割機根本進不來,眼看著玉米爛在地里,干著急。”她踩著堅實的路面說,“現在不一樣了,路修到了地頭,雨一停,車就能進去。種地,首先得讓機器下得了地。”
這條看似普通的田間道路,是禹城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網絡中的一環。它不僅連接著村莊與田野,更連接著傳統農業與現代生產方式。
除了路,應對今年“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異常氣候,埋設在地下的灌溉設施同樣功不可沒。“前期玉米需要水的時候,老天爺不下雨,我們就用噴灌和滴灌。”賈秀莉指著地里的設施說,“雖然澆的地和下雨不一樣,但關鍵時刻能頂上去,這就保住了基本盤。”
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濤介紹,近年來,禹城市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通過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系統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已建成38.5萬畝。“良田是基礎,這個基礎打牢了,無論是應對干旱還是澇漬,我們都能掌握主動權,實現‘良田良用’。”李濤說。
良種為核:精準尋找“最優基因”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這顆“芯片”的強大效能,正通過各地因地制宜的良種推廣,轉化為玉米增產的堅實根基,為精準農業篩選“最優基因”。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是全國玉米制種之鄉,全國每3粒玉米種子就有1粒產自這里。甘州區長安鎮上四閘村60多歲的趙學龍,是個喜歡鉆研的種田“老把式”。去年秋天,趙學龍在玉米高產田間示范觀摩活動中,發現并選用了適宜的耐密品種,一年種下來,2000余畝大田種植,實現了平均每畝1000公斤的產量。這讓他干勁兒更足,今年9月,趙學龍按照慣例再次參加了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的玉米高產示范觀摩活動,通過專家田間課堂和實地觀摩,他發現一個更好的玉米密植高產品種“DC3000”。“播種前,需要將大籽粒和小籽粒去除,選中等的、一樣大的種子籽粒,一穴一株進行機播,畝均密植量能達到1萬株,已經示范3年了,產量有保證,我打算明年試用這個品種,保守估計畝產還能再提高八九百斤哩!”說起自己來年的種植規劃,趙學龍興致勃勃。
甘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師偉杰介紹,近年來,甘州區以整建制推進模式,集成推廣落實玉米單產提升關鍵技術,選擇高產、穩產、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良玉米品種。加強品種更新換代,及時引進和推廣新品種,適應市場和生產需求,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多樣化的選擇和搭配,降低了單一品種種植帶來的風險。
當甘肅張掖以整建制推廣、優種選搭為玉米單產提升筑穩根基,在遼寧彰武的試驗田里,一場聚焦“品種精準篩選”的比拼,正為不同地塊找到適配的高產答案。
在彰武縣占地0.62萬畝的品種對比試驗田里,16個優選耐密型玉米品種同臺競技。彰武縣總農藝師閆鳳輝幾乎每周都要到田里觀察,不同品種的玉米穗,差異一目了然。有的品種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天生適合密植;有的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極強;還有的灌漿速度快、籽粒飽滿,豐產性狀突出。
“沙地種玉米,講究‘一方水土養一方種’。”閆鳳輝說,“彰武的沙土、水熱條件決定了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脾氣’和‘本事’。我們把所有備選品種放在一樣的田里,同樣的水肥、一樣的管理,讓它們在這片地上找到最合適的‘生長公式’。”
如何找到那個對的“它”?彰武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少昆團隊和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攻關,依托“氮密互作”“水肥耦合”實驗平臺,建立起針對沙地玉米的精準育種評價體系。科研人員以最嚴苛的標準,用傳感設備實時采集,每個品種從萌發到成熟的全周期生長數據,對其產量、抗性、株型、生育期等關鍵指標綜合評估,力求找出“品種—環境—管理”最優解。
經過嚴格篩選,3個最適宜本地密植栽培的“當家品種”脫穎而出。在同等條件下,它們比傳統品種穩定增產15%至20%。這意味著,僅依靠品種優化,就能帶來接近兩位數的增幅。
將目光轉向山東禹城,農戶口中抗倒伏、灌漿好的玉米品種,正把“良種優勢”轉化為應對天氣挑戰的實際底氣。
在禹城市安仁鎮長杰家庭農場,負責人齊長杰對地里的玉米長勢心中有數。他今年主種的“登海605”和“MY73”兩個品種,在陰雨天氣中展現出了更強的韌性。“這兩個品種抗倒伏,產量穩定。”他隨手掰開一個玉米棒子,籽粒排列緊密,“你看,籽粒灌漿很好,沒有禿尖。這就是良種的優勢,天氣不好,它自己能扛。”
齊長杰特別提到了種子包衣技術。“包衣就像給種子穿上一層‘防護服’,出來的苗更整齊,有效防治了苗期病害,為高產穩產打下了最好的底子。”
而在禹城市辛店鎮洪旗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孫洪旗則是“黃金糧MY73”的忠實用戶,一種就是四五年。“這個品種品相好,熟得好,最關鍵它是矮壯型的,稈子硬,不容易倒。植株雖經風雨,卻依舊挺立。比之前的品種好,產量挺穩。
這種“穩”,在今年氣候前旱后澇的考驗下顯得尤為珍貴。一如孫洪旗和齊長杰,農戶們不再單純追求某個品種的極限高產,而是更看重其在異常氣候下的綜合抗逆性和穩定性。李濤告訴記者,禹城市嚴把良種選用關,由政府統一采購,發放“登海605”“MY73”等優質品種,并推廣種子包衣技術,為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筑牢了“壓艙石”。
良機增效:智能裝備按下生產“快進鍵”
良種奠定了增產的內在潛力,而這份潛力的充分釋放,還需要現代化的農業機械這一“神兵利器”。
在玉米拔節灌漿關鍵期,清晨6點,彰武縣興隆山鎮先達萬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滕永賀打開手機App,隨著指尖輕觸,田里的滴灌系統自動啟動,水泵注肥、流量調節,全程自動化完成。“要擱以前,這個時間我就得在地里守著,一待就是一天,一身土一身汗。”滕永賀說,“現在澆水施肥不用下地,在家就能搞定。”
這背后是一個被稱為“智能化控制平臺”的系統。通過物聯網,土壤干濕度、作物長勢等田間數據實時傳輸到云端,再轉化成圖表和曲線顯示在農民的手機上。灌溉施肥不再僅憑經驗,而是靠數據決策。
春播時,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以厘米級精度規劃每粒種子的未來,確保行距均勻、出苗整齊,從源頭保證了作物群體的均勻度。生長季,無人機在空中執行植保任務,精準變量噴灑,效率和效果均大幅提升。秋收時,智能收獲機同步記錄產量數據。2024年彰武縣玉米機械化率已超過98%,主要農機具智能化水平達65%以上。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農民這一職業角色的迭代。滕永賀們正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者”,轉變為運籌于屏幕前的“農業數據管理者”,他們不再單純依賴經驗,還需讀懂曲線圖表,理解土壤含水量和養分濃度,根據作物長勢的反饋信息作出決策。
“技術再好,關鍵得讓農民會用、愿用、用得好。”彰武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猛一語中的,“單產提升是個系統工程。光有好的零件還不行,必須得有一套好的‘組裝圖’和‘說明書’。”
正因如此,彰武縣開辦了“田間課堂”。超過5000名基層干部和農民被納入現代農業知識的培訓體系,從如何調試滴灌參數,到如何解讀物聯網數據,再到如何識別和防治病蟲害……讓數據和算法,真正長出莊稼,讓智能農業從“云端”落到“田間”。
從遼寧彰武的“田間課堂”到山東禹城的廣袤田野,良機的推廣應用正在各地結出碩果。
“無人機的好處可多了!”提到現代農業機械,孫洪旗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一是速度快,二是打藥勻。它無縫隙,不像人工操作會漏掉,設計好了自然對接,自己找尋沒打到的地方。”
他的合作社擁有5000畝土地,大的規模決定了必須向效率和智慧要效益。從播種環節使用的進口馬斯奇奧播種機,到田管環節的植保無人機,再到應對泥濘地的履帶式收割機,智能農機貫穿了生產的全過程。
“那年正好趕上下雨,雇人撒肥人都不愿意干,天熱,人工貴還慢。”孫洪旗回憶起初次嘗試用無人機撒肥的經歷,“我們就試著用無人機帶肥料,一試還真行!一個無人機3個人配合,一天能撒30多噸肥,比人工快多了,還省人工。”
這次成功的嘗試,讓他徹底被智能農機所折服。如今,他的合作社從出苗到成熟,大約20天就用無人機進行一次“飛防”,高效完成病蟲害防控和葉面肥噴施。
近日,孫洪旗指著遠處剛剛安裝好的烘干塔說:“遇到‘爛場雨’不能慌,像我這么大的面積玉米沒有出現倒伏,所以我是按兵不動,等晴天后再收割。”老孫再三叮囑,如果不具備烘干和晾曬條件,千萬不要盲目收獲,以免玉米發霉變質。良機的廣泛應用,不僅在日常管理中按下了生產的“快進鍵”,更在應對不利天氣時,成了搶收搶種的“勝負手”。
良法賦能:精耕細作挖掘增產新潛力
除了依靠良田、良種和良機,各地在長期實踐中,練就了一套精耕細作的良法“內功”。
眼下,甘州區長安鎮千畝連片的玉米大田里,一行行即將收獲的玉米,不再像過去那樣,均勻地等行距排布,而是一行寬、一行窄的“寬窄行”排布種植,這在當地也被稱為“大小行”種植。
“‘大小行’種植通風透光性好,能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優勢,提高產量。”趙學龍告訴記者,在“大小行”種植模式下,他種植的玉米全部采用“北斗導航+膜下滴灌”播種,畝均種植密度達6500多株。尤其近些年,采用的新型地膜“高堡膜”,不僅強度和韌性更高,保墑、壓草效果更好,還能多次回收再利用,有效節約了成本,緩解了土壤的白色污染狀況。
除了種肥同播、精量播種、合理密植,在玉米生長的各個關鍵時期,精細化管理同樣不能少。“玉米的大喇叭口期、灌漿期,要進行‘一噴多促’,關鍵農時還有農業專家來地頭技術指導。”趙學龍笑著說,過去,化肥“一炮轟”的粗放種植方式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學施肥,精細化管理”。
師偉杰介紹,甘州區在全區范圍內,落實種肥同播、側深施肥、無人機追肥等新技術,加強緩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的推廣應用,優化形成“減氮、控磷、調鉀、補微(微量元素)”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案,通過玉米增密增穗、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和水肥高效利用,實現玉米單產大幅提升。同時,針對部分農民擔心不會用、用不起新技術的問題,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專家團隊,以“田間教學+課堂培訓”方式推廣良種良法,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讓農技操作更易學,上手快。
“密植”看似簡單,卻隱含著一場精準的數學游戲。不僅是多種幾株,而是要算清一筆精細賬。在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的試驗田里,縣農技推廣員王秀英正和幾位合作社成員挨地查看,她拿著小型便攜傳感器在株間測墑、測氮,并把數據寫進當天的田間記錄本。
“你看這片,行距設計是1米,株距按密度算好,滴灌帶就壓在根系附近。第三節到抽雄期,氮肥要控一控,防止稈太軟導致倒伏。”王秀英向田間的農戶解釋,“這些決定不是憑感覺做的,是由傳感器數據、產量回測以及科研團隊的模型共同確定的。”
李少昆團隊推行的,是一套“玉米密植精準調控”耦合集成技術:以全生育期滴灌追肥為核心,分生長階段設定肥水配方;結合“氮密互作”“水肥耦合”等科研成果,動態調整氮肥投放節律;并同步采用早中晚三段周期監測,及時發現和修正偏差。整個體系強調分區管理、差異施策。同一塊連片地里,也會根據地塊的歷史產能和墑情分成幾個管理單元,各單元按需施肥、分級灌溉。
推廣良法,并非一紙方案可成。彰武創新“五田并建”模式。從縣領導帶頭的0.38萬畝“精品展示田”,到縣直部門領導的1萬畝“高標準示范田”,再到鄉鎮干部的2.12萬畝“指揮田”和16.48萬畝農技推廣員的“農技推廣田”以及0.62萬畝用于科學驗證的“對比試驗田”,一個層級分明、功能各異的可視化技術推廣矩陣就此形成。
從展示到推廣,從干部到農戶,這種由點及面、逐級放大的“漣漪效應”,讓“看得見的豐收”成為最有力的宣傳。數據顯示,密植精準調控體系使畝均增產680斤以上,平均單產提高64%,項目區平均畝產1745斤,而傳統模式僅為1065斤。
行走在遼、魯、甘三地的田間,我們尋找的“高產密碼”已變得清晰可見——它并非單一的技術訣竅,而是一場“四良”融合的系統性變革。良田是基礎,良種是內核,良機是效率,良法是手段。當這四個要素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被串聯成一條強大的產業鏈時,每一寸耕地的潛力才被真正激發。
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其意義遠不止于填補產需缺口,它昭示著保障糧食安全的新路徑。答案,不在遠方,就藏在我們腳下這片黑土地與黃土地之中。當科技的光芒照進古老的田壟,當“看天吃飯”的被動轉化為“科技增效”的主動,“中國飯碗”的根基,也正在被夯得更實、更牢。隨著“四良”深度融合的持續推進,藏于田壟間的增產潛力必將被進一步釋放,為大國糧倉筑起更堅實的“防線”。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